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城市功能,也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加速器。在发展战略上,重点考虑统筹发展生产性物流和生活性物流,统筹发展面向本地的物流服务体系和面向区域、面向近洋远洋物流服务体系。在发展格局上,重点是推进江、海、河联运和公、铁、水、空联运,在更高层面整合公路、铁路、水路的物流资源,实现优势叠加的发展。 在新一轮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,重点是构建“一场两带四区十节点”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。“一场”,就是建设好南京禄口国际机场,2012年完成中邮航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建设,2013年完成机场二期工程建设,打造“中国大型枢纽机场、航空货运和快件中心”。2015年实现货邮吞吐量55万吨,2020年达到80万吨;远景规划4条平行跑道建成后,货邮吞吐量将达到220万吨。“两带”,就是打造长江航运物流发展带和环城物流发展带,以水路、铁路、公路设施为基础,沿长江大力发展航运物流,沿环城公路铁路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物流。“四区”,就是建设好龙潭国际航运物流集聚区、禄口国际航空物流集聚区、下关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、徐庄苏宁电子商务集聚区。“十节点”,就是建设好西坝化工物流园、上坊农副产品物流中心、滨江钢铁物流园等十大物流节点。通过“一场两带四区十节点”的建设,形成承接合理、布局优化的物流发展新格局。 构建好现代物流体系 完善的物流体系,既是重要的城市功能,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。在物流发展的构架上,我们的考虑是以国际化视野,统筹谋划市域、区域、近洋地区生产、生活性物流,建设“四大体系”,打造“三个物流服务圈层”,搭建集货、仓储、分销、配送四个环节完善的现代综合物流发展格局。 “四大体系”,一是集疏运体系。展望未来,南京如何承接更多的货运需求,成为当前我们物流业要从战略层面考虑的重点问题。二是配送体系。结合新一轮产业发展,构筑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型、专业型物流配送体系;结合城乡统筹发展,依托物流配送点,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活性物流服务体系,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。在仓储和分销方面,我们也在进一步细化规划的制定。三是服务支撑体系。以电子口岸和南京公共信息平台为支撑,以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,以综合保税区政策为引导,促进物流公共服务与管理、企业运行和市场需求的融合,建立公开、便捷、高效的服务支撑体系。四是电子商务发展体系。据统计,2010年南京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451亿元,同比增长近40%;今年1~7月,全市实现网络购物销售60亿元,同比增长100%;在全国电子商务网购消费力十大城市中,南京列第6位。下一步,南京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是全力提升行业整体应用水平,加强信用、支付、物流、税收、统计、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,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本土的第三方、第四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。同时,作为全国首家软件名城、“三网融合”试点城市和全国五个大区域通信枢纽之一,南京正在大力推进“智慧南京”建设,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,推出了“十大智慧工程”,其中“智能物流”是我们推进的重点工程,用信息化整合物流资源,拓展物流市场,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物流效益,增强物流业的竞争力。 “三个物流服务圈层”,一是1小时高效配送物流圈。主要是面向南京1小时都市圈,覆盖宁镇扬等8市、3万平方公里、3000万人口,完善服务南京都市圈内生产、生活所需的点到点物流配送功能,构建高效的“1小时送达”物流配送网络。二是24小时内分拨及中转配送物流圈。重点是面向长三角城市和全国各大中心城市,建设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期货交割中心,打造长三角和全国大中城市物流网络重要枢纽。三是48小时内与国外物流网络接轨的国际物流圈。重点是加速与国外物流网络的对接,切实提高通关能力和通关效率,争取在48小时内完成物流流程国内向国外的转换,建立适应全球化环境的国际物流体系。 吸引物流业集中、集聚、集约发展 南京的物流业发展环境良好,特别是我们通过加快物流基地建设、改造提升沿江岸线资源、完善口岸环境和大通关体系,有力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壮大。但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,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“散、低、慢、小”等问题,物流业发展的方式还比较粗放,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,在国际国内的市场份额还不够高,第三方物流、第四方物流、产业链物流等新型物流形态发展还不充分。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,对政府来讲,关键是要创新政策,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。 在政策创新方面,我们现在关心的是:除了放宽市场准入、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物流领域,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,完善通关和口岸环境之外,从物流业发展和物流企业发展的角度,如何从制度设计层面实现突破,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,包括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、投资政策、运输体系建设政策等;如何顺应现代物流业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,完善物流园区功能配置,包括推进资源整合、物流信息化建设、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;如何理顺物流管理体制,打破行业界线,实现物流服务、内外贸易和产业的互相促进,以物流业带动临港产业和临港新城建设等。